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部署,總結2016年工作,安排2017年工作,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今天上午,大家聆聽了楊晶國務委員傳達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汪洋副總理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落實。
下面,我講4點意見。
一、關于2016年工作
2016年,面對復雜形勢和多重挑戰,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和中央決策部署,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凝心聚力、攻堅克難、開拓創新、扎實工作,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穩中有進、穩中向優的良好態勢。概要講,有“兩穩、三進”。
“兩穩”,就是農業生產穩,農民收入穩。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2325億斤,是歷史第二高產年,棉油糖、肉蛋奶、水產品供給充足。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增幅有望繼續高于城鎮居民。
“三進”,就是農業結構調整有序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大步邁進,農村改革穩步前進。籽粒玉米調減3000萬畝左右,畜禽養殖規?;蔬_到56%,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5%,以休閑農業和農村電商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成為新亮點。農藥使用量繼續零增長,化肥使用量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接近零增長,一些地方實現負增長;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7.5%,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出臺,開啟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又一重大制度性創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面積超過8億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超過270萬個,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比超過30%。
一年來,全國農業系統齊心協力、拼搏進取,著力抓了以下重點工作:
一是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強化整體謀劃,分行業部署結構調整。以玉米為重點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出臺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和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意見,調減“鐮刀彎”等非優勢區玉米面積,擴大糧豆輪作和糧改飼試點范圍。以生豬和草食畜牧業為重點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優化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減轉移1600萬頭;召開奶業振興大會,以中國奶業20強為龍頭引領奶業振興。以保護資源和減量增收為重點推進漁業結構調整,出臺漁業轉方式調結構指導意見,調整養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突出優質安全,調優品質結構。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新建成果菜茶標準園800個,創建畜禽水產養殖示范場6851個。扎實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首批命名107個縣(市),加快全程監管和追溯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新認證“三品一標”產品1.3萬個。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開展無疫區和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全年未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
二是著力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緊緊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加強農業資源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建設高標準節水農業示范區11個,化肥減量增效示范縣200個,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600個。創建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和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水產健康養殖示范面積比重達到51%。開展畜禽糞污綜合利用試點和洞庭湖區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試點。啟動洞庭湖、鄱陽湖等典型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繼續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南方重金屬污染、華北地下水超采治理試點。啟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創建,探索農業綠色發展的有效模式。實施新一輪草原補獎政策。加大海洋牧場建設和水域生態修復力度,全年共清理取締5000余艘涉漁“三無”船舶和35萬張(頂)違規漁具。完成農機深松整地1.55億畝。啟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616萬畝。
三是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完成106個重點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開展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創建一批全程機械化示范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5%,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加大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等綠色生態技術推廣。啟動科技創新能力條件、現代種業等重大工程建設,擴大制種大縣獎勵規模,加快海南、甘肅、四川國家級種子基地建設。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組織實施競爭力提升科技行動,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制機制創新。加強農業轉基因研發和安全監管,強化科學普及和輿論引導。召開“互聯網+”現代農業大會,在10個省份開展農業電子商務試點,在26個省份實施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在8個省份繼續開展農業物聯網項目試驗示范。加強農業遙感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全年培訓100萬人。
四是著力加強規劃編制和政策完善。謀劃“十三五”發展,國務院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這是國家層面的第一個農業現代化規劃,是指導“十三五”現代農業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編制印發了種植業結構調整等24個專項規劃。國辦下發了關于完善支持政策促進農民增收的意見。優化補貼政策,會同有關部門,在全國范圍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適度規模經營。調整優化漁業油價補貼、動物防疫補助政策,啟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以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等重大政策。完善調控政策,推動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保持基本穩定,落實玉米“市場化收購+補貼”改革,繼續實施棉花、大豆目標價格試點,探索開展鮮活農產品調控目錄制度試點。建立重要農產品供需平衡表制度,定期發布農業經濟運行有關數據。創新金融政策,會同財政部組建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推動28個省建立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啟動“保險+期貨”試點,推動將旱災、疫病全面納入保險范圍。爭取投資政策,整合做大現有建設項目,積極爭取專項建設基金,推動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列入支持范圍。
五是著力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起草并以中辦國辦文件印發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對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制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文件并經中央審議通過,扎實推進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推進經營制度改革,召開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座談會,開展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創建。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支持開展農業生產托管、代耕代收、聯耕聯種等社會化服務。推進其他各項改革,加強農村改革試驗區試驗成果的提煉推廣,啟動農墾專項改革試點,10個省制定印發農墾改革實施意見,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在全國推開。推進農業對外合作,國辦印發促進農業對外合作的意見,成功舉辦G20農業部長會議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國際農業經貿合作論壇,啟動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試點。
六是著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以國辦文件印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制定發布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深入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示范創建和宣傳推介,組織實施農村產業融合試點示范工程。推進農村產業扶貧,制定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推動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指導各地編好規劃,制定環京津貧困地區發展特色農業扶貧共同行動,開展定點扶貧地區產業發展帶頭人培訓,遴選一批產業精準脫貧的范例和樣板,引領帶動重點區域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總的看,2016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重要支撐,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好成績來之不易。在此,我代表農業部,向關心支持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各方面表示衷心感謝!向農業系統干部職工、農民群眾致以親切問候!
二、關于2017年的總體思路和工作主線
2017年要召開黨的十九大,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農業農村經濟工作,對于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至關重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17年中央1號文件對“三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作出了系統部署,各級農業部門要履職盡責抓好落實。我們要自覺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來謀劃農業農村經濟工作,堅持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來引領發展方向,用“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大邏輯來深化思想認識,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主線來明確重點任務,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來統籌工作布局。
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適應新形勢新任務,2017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總的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努力踐行新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主線,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重點,著力培育新動能、打造新業態、扶持新主體、拓寬新渠道,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鞏固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好形勢,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做好2017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要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穩中求進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2017年貫徹好這個總基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是經濟社會全局的基本盤,農業穩住了,大局才能穩定。2017年的農業農村經濟工作,要把“穩”作為基礎和前提,穩定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穩定糧食生產,穩定農民增收,從而穩住農業農村基本面;把“進”作為方向和目標,推動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綠色發展、農業科技創新、農村改革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在“穩”的前提下實現關鍵領域新突破。當前,貫徹落實穩中求進,就是要在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前提下,加大力度、放開手腳,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做好2017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要牢牢把握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要求從生產端、供給側發力,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用改革創新的辦法,調整優化農業的要素、產品、技術、產業、區域、主體等方面結構,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綠色發展,創新體制機制,從整體上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使農業供需關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結構調整,既要調整結構、調整布局,又要轉變方式、創新機制;既突出發展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是破解當前農業供需結構失衡的必然選擇,又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年來,各級農業部門努力謀劃工作新舉措,2016年7月份召開的全國農業廳局長座談會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作了進一步系統梳理,各地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結構調整有了一個比較好的開端。同時我們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和把握也在逐步深化,思路逐步清晰。但作為一項新任務,作為一次深刻變革,有些問題還有待認識,很多方面還有待探索,一些同志對這個新任務認識還不清、理解還不深,思想上還有些迷茫,工作還不得要領,還要進一步深化思想認識。
一方面,要進一步深刻認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要看到,破解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迫切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農產品供給大路貨多,優質的、品牌的還不多,與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迫切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調優產品結構、調精品質結構、調高產業結構,促進農產品供給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提高農業比較效益迫切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我國農業生產面臨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雙向擠壓,農民費時費力生產出來的產品卻賣不上價,農民持續增收的壓力越來越大,迫切需要節本增效,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培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緩解資源環境壓力迫切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農業資源長期透支、過度開發,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拼資源拼投入的傳統老路已經難以為繼,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農業生產布局與環境匹配度。應對國際競爭迫切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年來,我國玉米、棉花、食糖等農產品庫存量連創新高,同時部分產品進口不斷增加,迫切需要增強國際競爭力,揚長避短,提高國內農業產業安全水平。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國農業發展確實已經到了加快推進轉型升級的歷史階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和難得機遇。這些年,隨著農業連年豐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當前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充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物質前提、生產基礎;隨著消費快速升級,消費需求日益多元,個性化、多樣化消費迅速增加,優質、安全、品牌農產品需求潛力巨大,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引導動力;隨著國際國內市場深入融合,特別是“一帶一路”戰略深入實施,加強農業國際合作、推動農業走出去面臨重大機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發展空間。
總之,對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有正確認識、正確態度,既不能認為以前的工作搞錯了,現在可以不要產量了,要知道,沒有“十二連增”,結構性改革就無從談起;也不能死抱過去做法不放,認為不必輕舉妄動,過幾年形勢又回來了。要正確認識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的決策部署,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當前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緊迫任務,抓住機遇乘勢推進,農業就能完成驚險一跳、更上層樓,就能實現階段轉型、質量升級。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重、難度大、頭緒多,需要把握正確方向與原則,妥善處理好各類重大關系,找到有效辦法與途徑,工作中要特別注意把握四個方面。
第一,要把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作為主攻方向。這次之所以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不叫新一輪結構調整,是因為國家整體經濟水平提高了,經濟運行的市場化程度提升了,城鄉互動融合加深了,消費需求層次升級了,這些都對農業生產形成了倒逼,不能簡單地在現有生產水平上作“量”的增減,深層次的問題是要從產業和體制兩個方面增強供給體系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因此,要優化產品結構和品質結構,推進質量興農,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安全的農產品,滿足多層次、高質量、個性化需求;要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推動資源要素優化重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農業功能拓展,促進生產向優勢區聚集;要優化技術結構和經營結構,調整傳統技術路徑,大力發展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環境友好的新技術新模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第二,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核心目標。農業經營效益的提升、農民收入的增加,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檢驗尺度和持久動力。改得對不對,市場說了算;改不改得動,農民說了算。2016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雖然增幅總體仍然高于城鎮居民,但較往年已經明顯放緩,為近13年來最低,2004年以來首次沒有高于GDP增幅。預計2017年多數農產品價格仍將低位運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如搞不好,多年來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勢頭可能逆轉。要努力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穩定農業經營收入這個農民收入的基本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關注農民、依靠農民,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要重視推進產業扶貧,讓貧困人口同步進入小康。
第三,要把改革作為根本途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深刻變革,不能只動結構、不動機制,要用改革的辦法激發活力、增進動力,而不能靠行政命令來推動??偟姆较蚴且獔猿质袌龌瘜?,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依靠市場手段動員要素、優化配置、提升效率,以市場化倒逼標準化、規?;?、品牌化。要大力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資源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補貼制度體系,提升農業的市場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
第四,要把創新思維作為重要動力。要以發展的眼光,看當前形勢、未來走勢,既堅持問題導向,解決當下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又堅持目標導向,朝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長遠目標邁進。要放寬眼界,著眼新主體、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不能只在原有框架里打轉轉。要有城鄉統籌的視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城鎮化進程緊密相連,要研究城鄉關系變化,促進金融、土地、農民工等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用城鄉一體化的方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有國際的視野,注重運用國際市場和資源,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等國家的農業產能合作,拓展國際市場。
三、關于2017年工作重點
對于2017年的具體工作,農業部1號文件將作出全面安排,文件稿已發給大家征求意見。這里,我著重講幾項重點工作,概括起來就是“四推進一穩定”。
第一,推進結構調整
農業結構調整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抓手。當前,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已有良好開局,但離調優調高調到位還有很大差距,市場供需不匹配、農牧結合不緊、種養循環不暢、產業鏈條不長、區域布局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農民改變種養習慣也面臨資金、技術、人才制約,對市場行情把握不準,存在“不愿調、不會調、不敢調”的問題。下一步,調結構關鍵是要順應市場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確保產得出來、賣得出去,并爭取賣個好價錢;發揮生產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讓農民愿意調、主動調。
2017年,農業結構調整一定要有新突破,形成新局面。重點抓好5件事:一要繼續調減玉米?,F在糧食庫存多主要是玉米問題仍然突出,2017年要繼續調減“鐮刀彎”等非優勢產區玉米1000萬畝,累計調減總量爭取達到4000萬畝。深入開展糧改飼、糧改豆補貼試點,擴大玉米大豆輪作試點,擴大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種植面積,調動農民主動參與結構調整的積極性。二要大力穩生豬、興奶業。目前,部分地區在禁養區劃定和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片面強調養殖污染治理,對養殖場簡單一關了之、一禁了之,部分糧食主產區和傳統養殖區的生豬養殖規模急劇下降,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統籌養殖污染治理與生豬生產的關系,按照規模高效的發展要求,優化生豬區域布局,加快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轉型升級,引導生豬養殖向玉米主產區、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堅持“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抓住規?;?、標準化這個關鍵,建設優質奶源基地,抓住中國奶業20強這個龍頭,培育國產品牌,振興民族奶業。三要推進漁業減量增收和資源養護。著力轉變養殖方式,推廣健康養殖,調優區域布局,減少養殖密度,堅決壓減高投入高污染的水產養殖規模。逐步減少近海養殖,規劃和發展“海洋牧場”。堅決貫徹落實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和漁船“雙控”制度,啟動限額捕撈試點,加大減船轉產力度,確保漁船數量和捕撈產量逐步下降。完善伏季休漁制度,持續清理整治“絕戶網”和涉漁“三無”船舶,積極推進長江捕撈漁民退捕上岸、轉產轉業。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捕。四要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制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鼓勵各地爭創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適應市場優質化、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大力發展區域優勢特色農產品。結合農業產業扶貧,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加快發展地方特色蔬菜瓜果、茶葉、花卉、食用菌、畜禽等產業。突出抓好品牌建設、品質管理,支持建設一批地理標志產品和原產地保護基地,打造一批富有特色、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品牌。2017年要開一次農產品品牌大會,增強農業品牌意識,擴大優質品牌影響。五要加快推進農村創業創新。落實好國辦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文件精神,以扶持農民工、大學生、退役士兵、農業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業創新為重點,加強政策扶持,開展創業創新培訓,支持發展農產品儲運加工營銷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業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讓“雙創”成為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從2017年起每年開一次創業創新大會,展示推介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2017年還要開一次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大會,交流發展經驗,拓展農業空間。
第二,推進綠色發展
綠色是農業的本色,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國農業資源利用強度過高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不足并存,耕地、水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農膜有效利用率偏低。對此,很多地方已經行動起來,也有了不少典型,但仍有一些地方認識不夠深刻、緊迫感不強、工作不夠主動,加之綠色生態的政策支持體系尚未形成,農民廣泛參與的積極性還不高。下一步,要緊緊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推進減量替代、減量控害、綜合利用,進一步強化試點示范、機制創新、科技支撐,堅決打贏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到“不欠新賬,努力還舊賬”,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
2017年重點要在5件事上下功夫:一要深入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開展水果、設施蔬菜、茶葉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示范,大力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擴大配方肥使用范圍,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和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集成推廣農藥減量增效綜合技術模式,加快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二要全面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這幾年各地在這方面搞了不少試點,探索總結了不少經驗模式,2017年的重點是要抓好模式推廣、搞好社會化服務。要以畜牧大縣為重點,擴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種養循環整縣推進試點。積極發展畜禽糞污第三方治理和社會化服務,健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抓好主產區秸稈綜合利用,健全秸稈多元化利用補貼機制。推進地膜清潔生產和農田殘膜回收再利用試點。三要切實抓好農業資源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加大東北黑土地保護支持力度,探索有效的技術模式和補貼機制;深入推進河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繼續推進南方重金屬污染區耕地修復。擴大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區域和試點規模,加快實施退牧還草和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四要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加快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監管和追溯體系,加強投入品監管和風險評估監測,規范生產用藥,嚴格控制“菜籃子”產品農獸藥殘留超標。加快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推動新型經營主體按標生產,2017年在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試點。繼續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再確定200個縣(市)開展試點。五要加快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機制。2016年11月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了《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這是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一件大事,我們要高度重視,具體謀劃,主動協調,與財政部門配合,積極穩妥推進農業補貼機制調整優化。2017年重點是要抓好現有補貼政策的整合完善,對一些不符合綠色生態導向的政策,要及時調整政策方向,完善政策內容;對支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政策,要爭取加大支持力度。去年農業部會同發改、財政等8部委聯合印發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提出要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各地積極性很高,2017年要以縣為主,在有條件的地方整市整省開展創建活動,統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第三,推進創新驅動
重點是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要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緊緊圍繞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這一核心目標,著力在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發展等方面下功夫。要加快調整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從注重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從注重糧食生產為主,向糧經飼統籌和大農業轉變;從注重種養為主,向種養加、資源環境等全過程全要素轉變。要加快推進重大科研攻關和技術模式創新。圍繞解決農業發展重大瓶頸制約,集中力量組織開展重大科研攻關,盡快形成一批“一體化”農業科技綜合解決方案。深入推進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大力推廣優質專用品種,集成示范一批節本增效、綠色發展、循環利用的技術模式。圍繞農業集約化、機械化、輕簡化要求,遴選推介一批主要農作物高效栽培、農機農藝融合、畜禽水產健康養殖、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成熟適用技術。
2017年科技體制創新上要抓好3件事。一是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適應農業市場化、信息化、規?;l展需要,組織開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試點,加強農技推廣績效考評,支持農技推廣人員與新型經營主體開展技術合作,探索公益性機構和農技人員參與經營性服務的新機制、新措施。支持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開展農技服務,促進公益性機構和經營性組織協同發展。組織開展科研院校參與重大農技推廣工作試點,建立農科教結合、產學研一體的科技服務平臺。二是推進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建設好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國家種業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吸引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積極參與,發揮好價值評估、展示推介、咨詢服務、產權交易、眾創服務等作用,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推廣應用,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進一步推進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落實科研人員權益分享、持股兼職等激勵政策,激發創新創業活力。三是推進科技創新聯盟建設。以重點行業、關鍵領域為重點,加快布局一批區域性農業技術創新中心。集中相關地區優勢科技力量,開展東北黑土地保護、玉米秸稈綜合利用、華北地區節水農業和南方稻田重金屬污染治理等重大問題聯合攻關。鼓勵企業等市場主體投資聯盟建設,探索建立健全聯盟多元化支持、市場化運營的長效運行機制。支持省級農科院整合本地區科研力量資源,促進地市農科所轉型開展重大關鍵技術推廣。
第四,推進農村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圍繞深化農村改革,中央連續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以土地制度改革為主線,對有關改革事項作出長遠性、戰略性制度安排,并批準開展農戶承包地、宅基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集體資產等改革試點。應該說,現在農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了,改革的效應與紅利必將逐步釋放。下一步,要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抓好已經出臺的改革舉措落實,另一方面加大攻堅克難力度,繼續深化農村改革。
2017年重點要做好5件事:一要落實好“三權分置”意見。2016年,中辦國辦下發了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意見。2017年重點是要落實文件精神,探索多種實現形式,真正讓農戶的承包權穩下去、經營權活起來,讓沉睡的農村土地資產醒過來。要加快推進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2017年再選擇北京等6個省份推進整省試點,將試點省份擴大到28個,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基本完成,確保2018年底全國基本完成。二要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近期,中央關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將正式出臺,這是探索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戰略性制度安排,也是保障農民權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大政策。2017年,要擴大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穩妥有序、由點及面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爭取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股權量化和資產管理等方面取得經驗。要全面開展清產核資工作,摸清家底,建立臺賬,加快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建設。這項重大改革還將召開專門會議加以部署。三要加快培育新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推動出臺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政策文件,構建政策扶持體系。多元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全年培訓100萬人。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特別是土地托管、聯耕聯種、股份合作等經營方式,發揮農機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多路徑提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引領結構調整、產品質量和科技進步。四要深化農墾體制機制改革。2016年農墾改革發展文件貫徹取得明顯成效,但困難和問題仍然不少。2017年是改革攻城拔寨的關鍵階段,乘勢而上就會柳暗花明,拖泥帶水就有可能半途而廢。要按照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的改革方向,突出重點、分清主次,在推進墾區管理體制改革、辦社會職能改革、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加快推進土地確權發證,確保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發證任務。五要大力推進農業對外合作。2016年4月國辦印發了促進農業對外合作的若干意見,2017年重點是落實好意見,同時啟動實施農業對外合作規劃,以“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為重點,支持農業企業開展跨國經營,推動農業走出去。要健全產業損害風險監測評估體系,推動建立重要農產品貿易調整援助機制。
農村改革試驗區,是我們推進農村改革的試驗田,這幾年圍繞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產權制度、農村金融制度等領域,安排了一系列改革試驗項目,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改革成果。下一步,要繼續抓好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加強總結評估和成果應用,更好發揮改革試驗作用。
第五,穩定糧食生產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絕不意味著放松糧食生產,絕不能削弱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這個問題上,中央態度堅定鮮明,習近平總書記有明確要求,農業部門一定要有清醒認識。保供給、保證全國人民能夠到點開飯,始終是農業部門的首要任務,這一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當前糧食是多了一些,但數量多主要是玉米多,庫存多主要是國有糧庫多。糧食生產是“兩難”問題,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糧食產量滑下去容易提上來難,要防止一減都減,形成共振效應。長期來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需求仍處在上升通道,保障供給的壓力依然很大。要堅決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鞏固提升糧食產能。
2017年糧食不追求增產,但要防止出現大的滑坡,這是底線。尤其是主產省區、主產市縣,要穩定糧食生產。重點抓好3件事:一是啟動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建設。五中全會和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建立“兩區”,這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根基。國家將出臺“兩區”劃定建設意見,我們要按照文件精神抓緊科學劃定“兩區”,抓緊研究制定操作規程和管理辦法,把水稻、小麥、玉米生產功能區劃好,把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明,上圖上網,到村到田,引導財政、金融、保險、投資等政策措施向“兩區”傾斜。二是繼續加大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整合耕地建設投入。有條件的地區,可探索財政資金帶動金融資金加大投入的辦法,整理增加的土地通過占補平衡籌資的辦法,加快建設,提高標準。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大規模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三是落實好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保護和調動地方重農抓糧積極性?!懊状印笔¢L負責制,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制度。去年底,國辦印發了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辦法,這是落實地方糧食安全主體責任的重要舉措。2017年要據此開展考核工作。各地農業部門要立足職能,推動落實好糧食支持政策,組織好糧食生產;同時要積極爭取政府重視支持,推動責任落實。
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眼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2017年在工作打法上、工作抓手上,要抓重點、抓關鍵點、抓興奮點。重點要抓好“五區一園四平臺”。
“五區”,就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這“五區”,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主力軍,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也是農業綠色發展的樣板田;“五區”功能定位互補,建設內容各有側重,是我們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增效益打出的組合拳,要切實抓在手上,攏起來一起用力,推動形成我國農業生產力科學布局的新藍圖、農業區域發展的新格局。
“一園”,就是現代農業產業園。這項工作是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提出來的,是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帶動落實農業農村發展支持政策的重要平臺。要通過建設“產業園”,打造現代農業示范的載體、現代農業技術裝備集成的載體、新主體“雙創”的載體、優勢特色農業發展的載體、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載體。中央對此高度重視,1號文件作了重點強調。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總的思路是以規?;N養基地為基礎,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產業園;在建設措施上,要做到“三個突出”,突出規劃引導,統籌布局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等功能板塊;突出政策創新,借鑒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做法,推動出臺信貸、用地、科技等政策;突出企業主體,吸引龍頭企業建設運營產業園,農業部門重點是做好服務。2017年部里將全面啟動這項工作,力爭“十三五”期間,建成300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四平臺”,就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農獸藥基礎數據平臺、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平臺。這些實際上是信息化平臺,是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現代農業管理水平。這是重要的工作方式創新,是農業管理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要把建平臺的基礎工作做好做實,推動農業信息資源整合,實現互聯互通、開放共享?!八钠脚_”就像一套房子里四個功能不同的房間,是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有相對獨立性,但不能割裂開來、各搞一套。今后,隨著形勢發展變化,平臺數量可能還會繼續增加,平臺建設內容也會拓展和延伸。
“五區一園四平臺”,是農業部門抓工作推動、抓建設、抓管理的重要抓手,是我們通過實踐探索總結出來的抓得住、抓得準、抓得牢的工作載體,必須積極進取、齊心協力,努力抓緊抓好抓出成效。要分門別類制定規劃、制定標準、制定政策,各類資源要素、各類資金項目,都要向“五區一園四平臺”傾斜集聚,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發力、推動建設的工作局面。
四、關于創新工作方式方法
當前,農業農村正處在深刻變革之中,市場化、城鎮化、信息化、全球化加快推進的大背景,農業生產標準化、經營規?;?、主體多元化、功能多樣化的大變化,都使得農業農村經濟工作對象、內容、領域等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管理服務模式已難以適應發展要求,必須以變應變、順勢而為,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努力提升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指導能力和水平。為此要堅持五個“更加注重”。
一要更加注重運用市場辦法推動工作。長期以來,雖然我們反復強調市場意識、市場導向,但實際工作中很多人還是習慣于運用行政手段,習慣于開會、發文件、搞審批?,F在看,確實不夠了、不好用了,必須真正重視市場、研究市場、運用市場,用好市場需求導航燈?,F代農業必然是市場化農業。2016年農交會上舉辦品牌農產品省部長聯合推介活動,20名省部長提籃叫賣,為農產品代言,講述品牌故事,在新媒體上得到廣泛傳播,效果十分明顯。這是運用市場辦法推進工作的生動范例。今后,要更多利用市場信號和價格傳導機制引導農業發展,用市場手段調控供給消費,不能再靠行政推動一條路。
二要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方式推動工作。我們過去比較重視用政策支持農業發展,今后在這個基礎上,還要注重依法保障農業發展,注重運用法治的思維、方式和手段來凝聚共識、爭取支持、推動工作、解決問題。無論是正面要求的工作,還是負面禁止的事項,都要善于運用法治手段。新的工作,尤其是帶有長期性的工作,要優先想到立法修法執法?,F在涉農法律那么多,我看哪一部法律執行好了,運用充分到位了,哪一項工作都能打開一個新局面。要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進一步深化農業領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簡政放權和政務公開,切實用法治激發市場活力、保障農村改革發展。
三要更加注重運用信息化手段推動工作?,F在,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信息已經滲透到了農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到基層調研時發現,村里在墻根下曬太陽的老大爺都會用手機。地方同志講,現在農民絕大部分信息都來源于手機,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的大事,農民都能通過手機知道??梢哉f,信息技術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這也是我們開展農民手機培訓的原因。下一步,要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指導生產、引導市場、改善管理,提供服務,注重發揮政務網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作用,讓新媒體成為農業技術的推廣員、市場信息的發布員、優質農產品的推銷員、“三農”政策的傳播員。
四要更加注重運用典型模式推動工作。農民群眾善于創造,也善于模仿,典型引路是十分有效的工作方式?,F在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新情況、新領域多,要鼓勵基層創造,善于發現典型,總結培育可復制可推廣、可觀可學的典型模式,進而上升到政策,指導推動面上工作。2016年10月份,我們總結了洛川蘋果、贛南臍橙、定西馬鈴薯等特色產業帶動精準脫貧的范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總結更多好的范例加以推廣,部里將分區域召開范例觀摩會,交流經驗,推動產業精準扶貧。各地也要及時發掘并總結基層創造的好經驗好做法好范例,宣傳推廣,以點帶面推進工作。
五要更加注重通過制度安排推動工作。搞好農業要靠政策,尤其要靠制度化的政策、長效化的機制。要改變那種只重視爭項目、分資金的工作方式,加大政策創設和機制創新力度,善于在建立制度性的政策框架上下功夫,把不適應新形勢的政策及時轉向,把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度化,讓資金和支持政策持續發揮作用。近年來,我們積極爭取創設的草原生態補獎和退耕還草政策,總量接近200億,雖然這些錢全部發給農牧民,并沒有年年由農業部門來分,但實實在在支持了草食畜牧業發展和草原保護。這種思路和做法值得“復制”。
抓好農業農村經濟工作,關鍵要有一支素質過硬、敢于擔當、作風優良的干部隊伍。各級農業部門要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嚴格落實“兩個責任”,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要大力倡導想干事、敢干事,創新求實抓落實,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要堅持管行業必須管行風,深入推進農業系統強農惠農資金使用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堅決防止跑冒滴漏、吃拿卡要、權力尋租,堅決糾正損害農民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以過硬作風和一流業績樹立農業系統的良好形象。
同志們,2017年目標任務已經明確,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鼓足干勁、狠抓落實、奮發有為,鞏固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好形勢,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轉載于云南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網站)
COPYRIGHT © 2017 ynxmxj 云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西盟有限公司 滇ICP備19011283號-1